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 » [转载]大搞基建不如补民生!“无效基建”的痛,正在发作
本頁主題: [转载]大搞基建不如补民生!“无效基建”的痛,正在发作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
云中雀


級別:聖騎士 ( 11 )
發帖:2547
威望:667 點
金錢:101345 USD
貢獻:1024 點
註冊:2019-10-01

[转载]大搞基建不如补民生!“无效基建”的痛,正在发作


转自微信公众号 铁锤微观



中央大幅增加了今年的可支配财力。

为什么这么说?2024年,我国的财政赤字率拟按3%安排,赤字规模4.06万亿元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拟按3.9万亿元。这两项均比上一年增加1000亿元。预计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.5万亿元,比上年增加1.1万亿元。

基于这个事实,有不少人提出疑问:我们是不是又要走上经济一有问题就大搞基建的老路了?

出现这样的疑惑,也完全在情理之中。毕竟过去二十年,我们都是当之无愧的“基建狂魔”。这一称号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基建领域的雄厚实力,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。

我随便列举几个基建领域的成就,大家一看便知:截至2023年底,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5.9万公里,其中高铁4.5万公里,电气化率达到73.8%;全国公路总里程544.1万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18.4万公里;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.8万公里,其中高等级航道1.7万公里;拥有港口生产性码头泊位近2.2万个,其中万吨级码头2883个;民航运输机场达到259个,其中年旅客吞吐量超千万人次的机场38个。(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)

这些成就,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,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其背后更是无数中国工程建设者的智慧和拼搏。通过这些基础设施项目,我们不仅提升了国内的经济水平,也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,树立了新的标杆。

殊不知,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我们的基建投资都远高于房地产。2023年,我国的广义基建投资同比增长8.24%,基建投资规模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两倍多,占GDP的比重超过18%。

放在过去,大搞基建投资无可厚非,因为这既改善了城市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,做到了服务于民,又能大量创造就业,并给制造业匹配订单,还能确保经济高速增长,可谓一劳永逸。

事实上,用基建拉动经济增长,也是全球所有国家都使用过且至今依然高度依赖的发展路径。



美国才是第一代“基建狂魔”,这一称号源于其在20世纪中叶以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规模投资和迅速发展。

经济大萧条时期,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提供就业机会,罗斯福推出了一系列基建投资措施,包括道路、桥梁、水坝和学校等大量公共工程项目建设,来提振经济和减少失业。当初红军还在长征的时候,美国的铁路网就基本成形了。

20世纪中叶,艾森豪威尔更是推动了覆盖全美的州际公路系统建设。

冷战期间,为了保持全球领导地位,美国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和国防基础设施建设,包括空军基地、港口、通信网络等。

日本在20世纪中后期,也经历了一段大规模的“基建狂魔”时期。学术界至今还有,“基建60年,负债率全球第一”的说法。



日本政府通过实施“日本列岛改造论”和“田园城市国家构想”等一系列政策和计划,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。

上世纪50年代至今,日本累计修建了98个机场、250条新干线、2800座水坝、1万条隧道和68万座桥梁,年平均投入20万亿日元。

在经济泡沫破裂后,日本政府采取了逆周期政策,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。例如,1992年基建投资增速达到12.8%,这是为了应对房地产泡沫破灭而采取的措施。

为什么美国和日本后来都不再大搞基建了?

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美日的共通之处有三个,一是政府债务高企,继续大规模基建投资可能会加剧债务负担,影响国家的财政健康。特别是日本,其政府的债务余额,占GDP的比重达到了全球最高水平之一。



二是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,这导致劳动力短缺和消费需求下降,进而影响了基建投资的回报率。

三是基建边际效用递减,随着早期基建项目的完成,后续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下降,新的基建投资带来的经济收益越来越有限。1个单位GDP增量要10个以上单位的投资来带动(增量资本产出率),等于货币进去了,没有产出多少实际的物质财富。



即是说,在财政预算有限的情况下,政府需要更多地将资金投向民生、教育、医疗等更为紧迫的领域,而非大规模基建项目。

不能分析别人的问题时头头是道,看自己的问题时却装傻充愣。

说回我们自己,在经历了近20年的基建狂飙发展之后,今天我们可以确定地说,以往那些通过举债等方式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的做法,将一去不复返。

好听点说,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,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,而非单纯的速度和规模。

真实情况,懂的都懂,既有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建设后,绝大多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的原因,也有债务上限制约的原因,更有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因。

当然了,还有一点,很多人总是避而不谈,那就是,过去这些年我们搞了太多的无效基建,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,比如土地、能源和建筑材料等。

变化不是今天才开始的,早在几年前就提前写好了注脚,而且已经真切发生了。

那些年,我们都搞过哪些无效基建?

首当其冲的便是高铁站的盲目建设。一是由于选址不合理、客流量不足等原因,很多高铁站运营成本高而收益低,连年大幅亏损。

高铁作为中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,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连通南北至关重要,不能只算经济账,要更多考虑社会价值,这点我是同意的。

但我要说的第二点,则是最让人不能容忍的,很多站点在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周边客流量和市政配套设施,导致建成后无法正常运营。

最典型的就是海南儋州海头高铁站,总投资超4千万,建好8年却不曾投用。有关部门给出的答复是,海头站日客流量不足百人,开通运营后预计每年要亏500万,运营压力太大。被推上舆论风口后,于2023年12月15日起正式启用,全天共有15趟列车经停。



更让人费解的是,儋州常住人口不足百万,却建造了3个高铁站。对于一个小城来说,这样的规模明显过大。

当然了,和桂林比起来,儋州就啥也不是了,因为桂林有9个高铁站。其中五通站造价4896万元,却在2022年因客流稀少关停。



基建大发展是在2008年,4万亿计划推动基建大规模投资,每个城市都既想借此拉动经济,又搞摊大饼式扩张,于是超前地把高铁站、客运站选址在荒无人烟的郊区,远的几十公里,比如惠州的惠城南站,距离市中心40多公里。可惜这种有长远眼光的规划与现实格格不入,忽略了人口流动量才是最根本的需求。

机场的低效建设也是如此,一些地方为了追求“县县通机场”的目标,建设了大量机场,但实际客流量远远达不到预期,导致机场运营效率低下,甚至有些机场几乎处于荒废状态。

贵州是最早提出“到2030年县县通机场”目标的城市,官方称,到2030年,贵州将实现88个通用机场布局。而修建一个支线机场的费用大概为4亿元,大一点的造价约十几亿元。

政府花大价钱补贴建机场,以完成“县县通机场”指标,却有一批常年罕有飞机起落的“无人机场”已经出现了,比如六盘水的月照机场,目前只有3条航线在艰难运营。

地铁项目的过度投资就更严重了,部分城市不顾实际情况,盲目上马地铁项目,结果也是“又亏又废”。

比如之前媒体报道的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高塘桥站就建在了基本农田里,而且建成近4年仍是孤岛。




再比如青岛市11号线的鳌山湾站,已建成5年多时间,却一直没有开通运营。南京的江浦站和紫金山东站,更是建成10多年未启用。

类似的案例太多了,很多都是超前规划建设,说穿了就是为炒作房地产提前布局,结果规划有变,站点闲置,造成了资源的浪费。

地铁建设和运营成本高昂,建造地铁的平均费用约为每公里7亿元,运营维护费用也不低。许多城市依赖财政补贴来维持地铁运营,这对于财政收入放缓或负增长的城市来说,是一个沉重的负担。

好在这几年,国家也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了,通过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审批标准,砍掉了很多城市的地铁项目申报,比如包头、宝鸡、潍坊、烟台、温州、成都、南宁、哈尔滨等。

还有我们熟悉的旅游景区的无效投资、大型雕塑的建设与拆除,比如荆州市花费1.7亿建设的最大关公像,后来又花费1.55亿进行拆除。再比如河南鲁山的牛郎织女雕塑,花费715万巨资修建,因为又丑又贵遭到吐槽与质疑。



这类项目往往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盲目上马,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,还对环境造成破坏,甚至破坏了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。

此外,那些年,全国也跟风建设了数不清的民俗旅游村、特色小镇、网红小吃街等,这些都是典型的重资产投资,按照当地的体量根本撑不起这些大型项目,结果是建起来的多,真正运营下去的少,有些甚至还没开业就烂尾了。

是的,我又要说全国举债发展最凶猛的独山县了,一个贫困县(2020年3月3日,退出贫困县序列)到处是烂尾工程,却背负400亿巨额债务,下辖一个街道和8个乡镇,平均每个乡级单位负债44亿元。从网友实地拍摄的情况来看,大部分当初花费巨额资金修建的基础设施,最后都没用上,浪费了大笔白花花的银子。



综上,铁锤洋洋洒洒列举了一大堆“无效基建”的典型案例,旨在说明盲目投资建设这样的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。

当然,更关键的是,这些体量大、周期长的无效基建,正在拖垮很多城市,即“无效基建”的痛,正在隐隐发作。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,当基建投资速度放缓,甚至停滞后,很多地区连经营下去的能力都没有——没有基础设施建设,土地和房子卖不掉后,就彻底失去了造血能力。这几年很多地方财政吃紧,发不出工资,开始过紧日子就是最好的体现。

很多人所谓的基建投资解决就业的说法,更站不住脚,因为一般政府基建投资,乘数效应太小,也仅能带动钢筋水泥等少数产业。资本密集型项目本身,也并不能吸收太多就业,所以也就难以转化为真实的消费和购买力的提高。

要有揭露问题的勇气,更要有指出背后关键症结所在的魄力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大搞无效基建,然后又不得不承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巨痛?

很显然,这里面有考核指挥棒的问题,即唯GDP论的政绩考核标准。事实证明,大搞基建投资,既有造福于民的门面担当,也有驱动GDP高速运转的动力。在这种背景下,不顾风险乱举债、盲目跟风上项目的情况自然就在全国铺开了。

说穿了,是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,逼得人人都好大喜功,再加上上有政策、中有贷款、下有政绩和油水,以及上行下效之风盛行,地方上哪里还顾得上经济透支,规划不合理、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?

所以,不能把错误归咎于某一个人,只能说,我们从一开始从上至下就没有尊重客观事实,没有实事求是在搞发展建设。

我今天说这么多,不是要批判谁,更不是否定曾经的大规模基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,全世界就没有不要政绩、不重视经济指标的国家,铁锤只是实事求是挑明问题所在。

既然过去的做法有不可取之处,我们首要做的便是进行纠偏,要把财政资金用到实处,用到老百姓最关心的地方,要下决心解决住房、教育、医疗新“三座大山”的问题,要多关注一下民生,而不是“唯GDP论”,继续大搞面子工程、无效基建。

在分析一些问题时,很多人崇尚周期论,认为低潮过后高潮自然来。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就是最好的例子,很多从业者以及投资者,天然觉得低谷期过后就是繁荣期。我实在不认同这种观点,如果还是沿用以前的思维和模式,一定会不断地失望。

全文完,既然看到这里了,如果觉得不错,随手点个赞吧。



素材来源官方媒体/网络新闻




赞(137)
DMCA / ABUSE REPORT | TOP Posted: 03-30 20:07 發表評論
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

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
用時 0.01(s) x3, 01-16 10:48